買方的很多"如果",倒不如把握當下
跟買方接觸久了,常聽到買方說...
買方:"如果樓層再更高一點,那就更好了"。
房仲OS:"樓層更高,就不會是這個價了"。
買方:"如果我早個半年出來看屋,也許那戶就是我買到了"。
房仲OS:"也不見得。因為即便條件有喜歡,你也不見得願意出到那個價"。
買方:"這房子各方面條件都不錯,惟建商口碑差了點(或屋齡舊了點)"。
房仲OS:"如果你講的條件有滿足,這戶就不會用這個價格留到現在,且還沒被賣掉了"。
--
當然,很多時候,事情沒有實際發生,沒有誰能說得準。
只是跟買方接觸的母體數多了後,發現買方最後買的房子,很少是"預發性"的(用一個期待的預算,買到你想要的社區、樓層、建商),普遍都是"偶然"發生的。更多時候是你買了一個你不曾想過的房子。
像我遇到的買方中,10組最初想入主竹北高鐵特區的顧客,最後只有2~3組順利買在高鐵區。其餘3~4組顧客,由於a.高鐵區沒啥貨可選,b.為了入主高鐵區區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(若不增加預算,就勢必捨棄屋齡、捨棄建商、捨棄景觀、捨棄坪數),最後跑去買科大區或其他區了。
我們看到了買方在過程中對於購屋需求的妥協與調整,其實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。
至於你在哪個時間點遇到什麼樣條件的物件,那就是緣分,你只能從中作選擇。固然你可以說:“我就是要等xx社區釋出,沒有釋出就不要買”,但房子之於其他資產不一樣的是,房子還有“住”的目的。時間在走,人生規劃也要有。
最後,沒有一百分的房子,只有當時期你遇到的房子中,哪些房子你願意給予較高的分數,那間就是相對合適你的房子。